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青年报:市民地铁站内突发晕厥 爱心接力温暖南京雪天
发布时间:2019-02-11发布部门:宣传(统战)部投稿部门:宣传(统战)部

  2月8日,南京下了一场大雪。南京地铁S3号线油坊桥站换乘廊桥上,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地铁站的一名工作人员紧急找来一条毛毯,盖在男子身上。一位路过的市民,也在现场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

  实际上,心肺复苏对救助者体能要求非常高。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救助者仅能坚持5分钟左右。此时,南京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邓府山社区团支部书记叶雅璠刚好路过此地,看到男子嘴唇发紫,她便加入到“爱心接力”中。第一位救助者是位医生,对方告诉叶雅璠,“患者无意识、无自主呼吸、无肉眼可见外伤”。

  简单交流后,90后叶雅璠主动接替第一位救助者,蹲下身来,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操作。为了方便救人,她脱掉羽绒服,仅穿一件薄毛衣就跪在冰冷的地上对患者进行救治。

  随后,另一位路过此地的热心市民加入其中,这场“爱心接力”持续了近20分钟,直到救护车赶到,三人才各自离开。

  其实,叶雅璠是之前接到社区扫雪通知,从家里出发准备去扫雪的。上地铁前,她瞄了眼手机,发现快到约定集合时间,于是给领导打电话“请假迟到一会儿”,但她却未提及救人一事。直到熟人从热心市民拍下的视频中发现她,才知道,叶雅璠不仅参与社区扫雪志愿服务,还在地铁站靠专业知识挽参与“爱心接力”。

  “虽然不是每个人将来都会从事和急救相关的工作,但学好了这项技能,在未来必有用处。”叶雅璠说。

  她毕业于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眼视光技术”专业,直到现在,她还记得老师上课时的嘱咐。现场急救是每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2010年,她还考取了急救证。

  她说,以往的心肺复苏都是对着假人练,这样的“生死营救”还真没碰上过几次,心都提到嗓子眼。回忆起当时情况,叶雅璠依然心有余悸,生怕稍有疏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心肺复苏后,她出了一身汗。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临毕业之际,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家乡社区干部的招聘广告,抱着“在任何岗位都能发挥自身价值”的心态,她回到家乡发展。虽然转了“行”,她还是时常找机会“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平时我经常和大家一块儿参加红十字会定期举办的现场急救训练,毕业好几年,心肺复苏做得还算标准。”叶雅璠说,作为一名90后,在社区基层工作了8年,“基本上人人都三头六臂,样样会一点,这样才能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实习生 蔡漪铃)

地址:苏州新区科华路28号 邮编:215009 邮箱:swybgs@szhct.edu.cn
版权所有: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检测站)股份有限公司苏ICP备10022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