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12/29/node_7.html#content_140726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其核心职能自然也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因此,高校必须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之中,融入学校自身高质量发展之中。
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始终践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院前身是1911年创办的博习医院护士学校,深耕医学教育领域已有百余年,2005年升格为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是江苏省首家卫生类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百十年学府,薪火相传。
组织多元主题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五育”并举,动手动脑,启智润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学院连续举办多届“苏卫语言文化节”,以语言润心,以文化育人,成效显著。这一传统文化盛会以“文脉传承,强国有我”为主题,围绕“姑苏风华”“名城名人”“丝路回响”三大篇章进行,多侧面描绘了苏州从古老的吴国都城到新一线城市的辉煌历程,精彩纷呈。
学院公共基础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利用话剧社、花绣坊、天籁诗歌朗诵社、花样跳绳社、汉服会等社团力量,有力推动了戏剧、刺绣、诗歌朗诵、跳绳、汉服等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花样跳绳社举办的“绳舞青春展风采,技承传统促团结”跳绳比赛,花样翻新,技艺精湛,不仅展现了同学们的青春活力,更显现团结协作的精神,传承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技艺。
立足本地宝贵资源,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地方特色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颇具文化特征的单元主体,在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上理应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可以通过广大师生的努力,在共同参与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并作出积极探索。
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十分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学院吴侬软语社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团,其致力于推广吴方言,传播吴地文化。该社举办的苏州话诵读诗词大赛,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对苏州方言的前世今生以及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苏州这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公共基础部在形式上大胆创新,使得诸多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吴地风华——名人与花的邂逅”校园阅读节活动中介绍苏州名人时,不局限于传统的人物生平讲解,而是重点展示了古代人物的精神内涵,如唐寅与桃花的浪漫邂逅、文徵明与紫藤的静谧相伴,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花的美丽,更深入了解了这些“老苏州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花绣坊社团“弘扬劳动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刺绣比赛,绝非停留于针法技巧,而是以麦穗、农民、工人和春燕等元素展现劳动者辛勤耕耘、以国为家的崇高精神。比赛不仅展示了大学生积极参与手工劳动的热情,还增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意识。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是苏州地区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其广大师生自然也沉浸于昆曲浓浓的艺术熏陶之中。学院以昆曲普及传承为抓手,在校园中厚植昆曲文化,培塑人文精神。昆曲讲座融合了文创产品介绍,琳琅满目的怀袖小扇、单页文件夹、不倒翁、茶杯垫、彩色胶带等,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浓厚艺术兴趣,原本因为听不懂苏州话而感觉昆曲太过遥远的学生,也瞬间被拉近了距离。
实现文化育人,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生活的居所。除社团活动,学院在党日活动、工会活动中也浸润着传统文化学习。苏州教育博物馆之行,广大青年学生流连于“千年薪传”“百年启道”“时代华章”“杏坛英华”的教育印迹;沧浪亭之览,则参观了御碑亭、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等景点,聆听了陆绩廉石压舱、白居易养竹修身、况钟两袖清风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清廉故事,感受到了先贤们的廉洁品质,激发了师生们传承清廉之风的决心,也增强了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争做家乡推荐官”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外学生共话中国魅力,现场师生领略各地风土人情。“佩香囊,品玉粽”端午民俗文化体验暨劳动教育活动中,身着传统汉服的中国学生、穿戴传统民族服装的留学生济济一堂,通过包粽品粽、调制香囊,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享多元魅力,筑友谊之桥”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中,留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剪纸技艺的魅力,通过手把手合作,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学生的友情。
倡导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学院将探索更多的推广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为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