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学习强国、荔枝新闻: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如何发力?两部门联合发文部署 江苏成为试点之一
发布时间:2025-03-24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投稿部门:健康管理学院

1.jpg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949617081687611048&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090359092c0a885800005&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5949617081687611048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强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提出要加快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

  江苏作为十个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重点省份之一,医养照护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当下需求?作为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医养结合服务对口专业,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和就业前景备受关注。

  南京市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一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中心区域主管荚银银说,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康养中心需要更多具备医疗护理技能的专业护理员,“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型和医养结合型人才还是比较需要的。”

  此次《通知》提出,加强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认为,这为行业人才培养绘制了精准的 “施工图”:“第一说明了我们教育体系进行了结构性的优化。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产教融合,缩短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距离,又弥补了本科教育比较偏重于理论,中职育技能比较单一断层,把养老人才的培养结构性进行优化。第二强调了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职业学校签订实践和培训的协议,我们就需要培养一些跨领域人才,跟一线服务紧密结合,推动资源整合。第三有助于银发经济发展,提升养老服务产业的附加值。”

  养老产业要发展,人才需先行。采访中记者发现,医养相关专业仍存在人才培养暂未贯通等现象。

  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副校长肖波说,学校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和“健康管理”专业,并成立江苏省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精准对接智慧医养、康养产业发展。目前,中职到高职有着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而高职升本科急需完善,“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很高的自我提升需求,但现有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平台高且暂时不具备贯通培养的条件,目前专转本的对接专业只有公共管理类。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本科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但是主要针对参加高考的学生,希望能有相关本科院校可以进行专业对接,培养高层次医养结合人才。”

  此次《通知》明确提出,突出专业梯次设置,引导和支持本地职业本科学校等设置医养照护与管理职业本科专业,并作为贯通培养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肖波认为,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不仅可以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还能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养老专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中高本贯通培养医养结合养老人才,一方面积极与中职院校合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涉老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将积极争取本科院校的支持,开展‘3+2’和‘4+0’的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养老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分层培养终究要在实操上落地,《通知》细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提出各地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批核心课程,建设一批优质教材,培育优秀教师团队,推进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医教协同、校企合作。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负责人马琼认为,订单化的培养,实景式的教学可以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通过订单培养,学生入学就可以纳入企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库。这样的话可以精准匹配岗位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融入真实的工作场景。”

  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不过一直以来,医养照护工作人员社会地位不高,薪资待遇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这使得该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肖波说,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将促进医养结合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推动医养结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以苏州为例,从事医养照护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这些人员提供的往往都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照顾,薪资待遇相对也偏低。同时,老百姓对养老机构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这也影响学生报考医养专业。我相信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不仅能提高医养照护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可以加强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养,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

地址:苏州新区科华路28号 邮编:215009 邮箱:swybgs@szhct.edu.cn
版权所有: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检测站)股份有限公司苏ICP备10022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