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鸿敏 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患者逐渐增多。近期,学院工会特邀苏大附一院骨科周峰主任,在书院校区第三报告厅,为离退休职工作了题为“关注骨质疏松,享受健康生活”的专题讲座,深受老同志的欢迎和好评。
周主任根据老人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征,就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首先介绍了骨质疏松的发病概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研究表明,在35岁以后人体开始老化,一个人平均一年骨质的减少大约是骨总量的1%。这是一个骨量不断丢失的过程,因此年龄越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越高。
在美国,45岁以上的妇女有近1/3患有骨质疏松症;75岁以上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我国患病率为6.97%,约有八千万人;据北京、上海的调查:60岁以上的人群患有骨质疏松症超过50%,而其中女性约占80%。
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其次是营养因素,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另外低体重、 吸烟、酗酒、户外运动减少以及某些药物的长期使用等,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周主任介绍了其病变特点: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骨质量降低,骨外形发生改变、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可能仅仅是逐渐出现的全身乏力、腰背痛,夜间睡眠不佳。严重骨质疏松症常表现为骨痛和骨折,骨痛发生率为80%;骨折的总发生率为20%,骨质疏松性骨折比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乳腺癌更为常见。正因为如此,绝经后妇女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
接着,周主任重点介绍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
一是预防胜于治疗。我们都应积极做好预防,因为预防骨质疏松不单单是老年人的事,所以应该从小做起,从全社会做起,因此需要一个整体的策略,其中包括: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建立骨质,增強骨库 ;成年以后,特别是女性更年期后,要注意保持或減少骨质流失;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增強体质,防止跌倒。
二是要把预防骨质疏松落实到实处,贯彻到生活中。首先要注意增加钙质摄取,因为钙是骨矿物质的主要成分。增加体内钙质的具体方面有三个:多喝牛奶及发酵乳等,最好从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持续饮用。其次多摄食其他含钙量高的食物:如鱼干、豆类食品及绿色蔬菜、芝麻、紫菜、杏仁及排骨汤等。然后是服用钙片,应该视需要补充而不能盲目地补钙。
三是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调节全身代谢状态,若运动量不足,骨质流失较快,适度的运动能增加骨质。还要进行日光浴,紫外线照射能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又起到促进钙吸收的作用。不要吸烟及过量饮酒或者饮用大量咖啡及茶。
四是定期检查骨骼密度,掌握骨质状况。钙片和鲑鱼降钙素可防治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不但有降低骨折的作用,还有镇痛、改善活动功能、维持正常钙平衡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周主任还特别强调了骨质疏松症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的关系,“骨质疏松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预防和治疗,同样可以享受健康生活”。
讲座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听众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周主任逐一给予详细地解答。本次讲座使老人们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健康知识教育和健康咨询,大家深感获益良多,不仅对骨质疏松症有了新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钙也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信心和决心,莫道桑榆晚,壮骨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