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由科技处主办、药学院及江苏省肿瘤小分子靶向治疗及伴随诊断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负载癌细胞全细胞抗原的纳米疫苗和广谱多克隆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专题讲座在药学院博闻楼A314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密主讲,药学院副院长胡颖主持,讲座吸引了全校众多感兴趣的师生参与。
刘教授主要从事预防性和治疗性癌症疫苗、T细胞治疗、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等的研究,是苏州尔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达尔文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癌症疫苗、T细胞检测和治疗技术等8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内发明专利,其中已获授权20项。
讲座伊始,刘教授强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推动科研创新、促进学术交流以及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作用,他鼓励在座参与25年国自然基金申报的老师要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潜力。随后,刘教授重点介绍了他们团队在纳米疫苗方面取得的成果,尤其是负载癌细胞全细胞抗原的纳米疫苗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刘教授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疫苗制备技术的局限,解决了无法制备癌细胞和肿瘤组织全细胞组分疫苗的问题。同时,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临床转化应用的潜力。通过刘教授详尽的数据展示和清晰的讲解阐述,与会者对纳米疫苗这一新兴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随后的国自然基金写作指导环节,刘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申报经验,从选题、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以及预期成果等多个方面予以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他强调,选题要紧密结合前沿热点,突出创新性和临床意义;立项依据需充分详实,逻辑严谨,体现对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研究内容和方案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明确技术路线和关键节点;创新点要精准提炼,展现研究的独特价值;预期成果应合理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次科研讲座内容专业且信息丰富,刘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学术探讨,激发了教师们对科研创新的热情与兴趣,为教师们指明了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水平学术项目的方向和路径,也增强了成功申报的信心与动力。
(撰稿:沈敏,摄影:杨天倚,审核:宋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