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双高校”建设步伐,2月21日,学校科技处邀请苏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检验系主任、苏州大学检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市临床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海方教授作题为《环状RNA分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宿主互作中的分子机制及其诊断价值研究》的专题报告,学校科技处李华博士主持了讲座。
张教授主要聚焦于病原菌耐药机制、致病机理及宿主互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技奖励;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及苏州市姑苏卫生拔尖人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省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及江苏省免疫学会感染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医学会检验学分会青年委员等学术职务。
张教授在讲座中系统梳理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环状RNA分子(circRNA)的调控功能。其研究团队发现,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时,会显著抑制叶酸代谢核心酶MTHFD1的活性。这一发现暗示,病原体可能通过改变宿主代谢过程,从而阻碍其免疫反应。此外,研究进一步揭示,在金葡菌感染破骨细胞后,circSyk分子表达量异常升高。该环状RNA通过与miR-5106分子结合,消除了其对Sik3基因的抑制作用。被激活的Sik3信号通路进而破坏了细胞自噬的平衡,创造了有利于骨组织损伤的病理环境,该机制在细胞实验和小鼠模型中均得到了验证,全面地阐明了骨感染病程恶化的分子级联反应。
本次博习讲堂深入解析circRNA调控病原菌感染、细胞自噬及骨破坏的分子网络,为我校科研人员寻找对抗耐药菌的新方法提供了潜在的突破口,并有助于其规划更具前瞻性的研究项目。同时,此次讲座通过融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推动了校内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为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持续赋能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
(撰稿:孙裕铃、李华,摄影:孙裕铃,审稿:闻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