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3月10日下午,公共基础部外语、语文教研室分别召开了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会议。除了常规议题中的文件解读、集体备课、介绍本学期重点工作和教研室工作计划外,还结合人工智能,共同探讨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与方法。旨在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推动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
关于人工智能,外语教研室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已在教学中进行了大量尝试,例如在校级公开课中率先运用豆包对话,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好评。本次由副主任梅凌带来AI赋能教学的案例分享。梅凌副主任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Deepseek、Kimi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外语教学效果、优化外语教学过程。与会老师们认真聆听,积极学习,纷纷表示要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探索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语文教研室紧随步伐,本次由新进博士刘铭羽老师详细介绍众多的人工智能网站。他对AI技术兴趣浓厚,勤于钻研,举凡秘塔、豆包、元宝的使用场景及优缺点,如数家珍。他认为AI赋能教科研的作用,首先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进度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自动评分与反馈,实现个性化教学、智能评估与反馈。其次作为科研助手,帮助查找和分析问题,也可以转化与美化文档,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与效果。
至于如何更好地使用AI,他指出一要主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智力平权时代,知识的获取不再是特定群体的专属权利,AI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门槛。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性成为成功者与普通用户的重要因素。二要追问——不断提出深入问题,运用“7层真相追问模式”深入挖掘研究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核心逻辑。让AI对每个任务进行多轮(建议5次)迭代,每次输出后定期反思与调整。会议最后,刘老师现场展示了自己构建的知识库,演示如何自动生成课件与图片,耐心回答老师们在使用中的疑难问题。
此次外语、语文教研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公共基础部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也为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AI技术犹如一列时代的快速列车,引领着大家前进的方向。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用AI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李新红、许虹,摄影:李新红、曹静怡,审核:刘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