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资讯
探寻千年古城 解读运河文化——2025湖畔讲堂开讲
发布时间:2025-03-17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投稿部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合署)

  3月13日下午,图书馆主办的湖畔讲堂(原图文大讲堂)首场讲座在图书馆三楼IC空间启幕。本次讲座以“探寻千年古城 解读运河文化——沿着运河从盘门解读到蛇门”为主题,特邀吴文化教育专家施伟萍教授主讲,带领师生穿越千年时光,解码苏州古城与运河文化的深层肌理。

报道配图1.jpg

  讲座以春秋时期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营建苏州古城的历史开篇。施教授指出,苏州古城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盘门作为全国唯一现存的水陆城门,既是军事防御的见证,也是运河交通的枢纽。盘门的壮严秀美、瑞光塔的佛教文化、吴门桥的工艺美学,共同构成“水陆盘门”三位一体的文化地标。她特别提到,盘门与运河的共生关系,使得这一区域成为解读江南水城的活态遗产。

报道配图2.jpg

  讲座中,施教授通过古运河潾潾的波光,展现光影下蟠龙桥的结构之美。顺着人民桥北望揭开人民路身世:这条唐代已现雏形的卧龙街,北端北寺塔恰似龙尾探云,南端宋代文庙则是龙首所在,范仲淹兴学典故为这条中轴线平添文脉。在谈及南园桥时,老师通过南宋《平江图》方位指出南园原是五代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池馆别业,“南园”之名遂成方圆数里代称。关于灭渡桥,元僧敬修募建故事被老师娓娓道来,这座江南现存最高古拱桥,以“消灭渡河之险”的营造智慧,将元代水利工程成就凝于苍苔斑驳的武康石间。

  今年是乙巳年,针对古城“虚实相间”的蛇门,施教授通过八卦图,标注出辰、巳方位介绍:蛇门为春秋吴国“象天八门”之一,虽地面遗迹不存,但其方位与传说至今深植于苏州城市记忆。如今的蛇门静立于桂花公园,与觅渡桥隔河相望,面朝古时的越国,成为连接古今的符号。老师通过古籍考证与实地考察,还原蛇门在吴越争霸中的战略意义,并引申出运河作为文化通道,推动苏州与中原、海外交流融合的重要价值。讲座最后,施教授还分享解读古城文化、探寻历史文献过程中的收获与喜悦,向师生读者推荐我校图书馆收藏的《苏州城门城墙那些事》(施晓平著)、《大运河漂来紫禁城》(单霁翔著)等图书,勉励学生多阅读,多到苏州古城实地走访。

  本场讲座既是一场苏州历史回溯之旅,亦是一次运河文化探索之思。新学期开始,图书馆将图文大讲堂更名为“湖畔讲堂”。新名称以水为媒,既彰显学校依湖而建的地域特征,又蕴含深邃文化意象。湖水象征知识的汇聚与流动,体现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湖畔作为古今文人雅集之所,隐喻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图书馆将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深耕馆藏图书资源,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用好办好“湖畔讲堂”。

(撰稿:左步电,摄影:闵宏伟,审核:薛若雯) 

地址:苏州新区科华路28号 邮编:215009 邮箱:swybgs@szhct.edu.cn
版权所有: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检测站)股份有限公司苏ICP备10022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