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双高校”建设“暨临床医学院青智论坛系列品牌活动”,3月27日-28日,学校科技处成功举办了系列学术活动。27日,由临床医学院的王晶博士带来了题为《中医望诊智能化研究》的博习沙龙讲座,该讲座由科技处张陶博士主持。28日,科技处邀请苏州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院、苏州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院的朱力教授作题为《旗语家族蛋白调控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机制》的专题报告。此次报告由学校科技处李华博士主持。
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血小板与出凝血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研究与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在Blood、PNAS、ATVB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担任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副主编,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国际顾问委员会、国家卫健委《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血液病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苏州市《血栓与血管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等重要职务。
朱力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血小板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随后,朱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轴突导向分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小鼠动脉血栓模型的构建与实验方法,并分享了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在互动交流环节,朱教授与参会老师围绕血小板活化和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探讨。
在本次博习讲堂中,朱力教授不仅深入剖析了血栓研究的最新进展,更通过生动的实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运用多维度、多技术融合的方法,将复杂的科学问题转化为系统性的认知突破。这种研究范式深刻地启示我校科研人员: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同时,必须积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机制解析-技术验证-临床转化”的完整闭环思维,方能在复杂疾病的研究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卓越跨越。我校将持续举办此类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不断为创新生态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涌现。
(撰稿:孙裕铃、李华,摄影:孙裕铃,审稿:闻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