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资讯
非遗弦音 润泽心灵沃土——公共基础部师生双馆寻韵
发布时间:2025-04-16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投稿部门:公共基础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

  4月13日,公共基础部刘琦老师带领20名学生走进苏州评弹博物馆与昆曲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传承·心灵浸润”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近距离感受苏州非遗魅力的同时,探寻传统艺术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滋养价值,为文化传承与心灵成长架起了一座桥梁。

公共基础部师生参观评弹博物馆照片+4月13日+评弹博物馆+公共基础部师生+刘琦.jpg

  清晨的评弹博物馆内,学生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聆听苏州评弹四百年的历史脉络。在“光裕社”百年书场的复原场景中,评弹演员现场演绎《白蛇传·赏中秋》选段,三弦与琵琶的悠扬曲调萦绕梁间。护理专业学生轻轻拨动体验区的三弦琴弦,尝试模仿艺人的指法:“指尖触弦的瞬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种专注让我暂时忘记了学业的压力,心里特别平静。”刘琦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评弹的‘慢弹细唱’不仅是艺术特色,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在快节奏的时代,学会放缓呼吸、专注当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疗愈。”

  转至昆曲博物馆,学生们在“身韵体验工坊”中换上简易水袖,跟随昆曲老师学习《牡丹亭·游园》的经典身段。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起初动作僵硬,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找到“圆场步”的节奏。“水袖甩出去的时候,好像把心里的烦闷也一起抛开了。”他擦拭额头的汗水笑道。活动中,学生们还尝试用折扇演绎“开合指法”,感受昆曲程式动作中蕴含的“欲左先右,以柔克刚”的东方哲学。不少同学发现,看似柔美的身段实则需调动全身协调,专注练习后,原本浮躁的情绪变得平和许多。

公共基础部师生参观昆曲博物馆照片+4月13日+昆曲博物馆+公共基础部师生+刘琦.png

  午后,师生围坐在昆曲博物馆的古典庭院中,展开了一场特别的“非遗与心灵对话”。学生们分享体验感悟,有人提到评弹的叙事节奏让人不自觉沉浸其中,焦虑感随之消散;有人感慨昆曲身段训练需要“身心合一”,这种专注状态能有效缓解日常压力。刘琦老师总结道:“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与精神的传递。评弹的声韵、昆曲的身法,都藏着古人调节心性的智慧。当我们放下手机,用双手触摸传统,用身心感受艺术,浮躁的心灵自然会得到净化。”

  此次活动还融入了科学观察环节。教师通过匿名问卷调查发现,参与活动的学生中,85%表示“情绪得到明显放松”,76%认为“专注力有所提升”。一名学生在反馈表中写道:“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但今天发现,这些传统艺术能让人从内到外静下来,像给心灵做了一场SPA。”

  作为卫生类职业院校,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始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让更多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心灵养分。活动尾声,学生们在博物馆的留言墙上写下心声:“六百年的雅韵,唤醒的不仅是文化记忆,更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治愈,或许就藏在祖先的智慧里。”

  这场跨越时空的非遗之旅,不仅让年轻学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他们的心灵注入了一份宁静与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正探索着一条以文化育人、以美育心的特色教育之路。

(撰稿、摄影:刘琦,审核:刘中伟)

地址:苏州新区科华路28号 邮编:215009 邮箱:swybgs@szhct.edu.cn
版权所有: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检测站)股份有限公司苏ICP备10022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