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青年力量:养老事业的双向奔赴。健康管理学院创建的志愿者项目“青银共栖计划”,取“青年与银发共栖共生”之意,以梧桐为意象,寓意服务如梧桐树般,为老人提供心灵栖息地。该计划是在我国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超200万,尤其缺乏年轻专业力量,且相关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开展的。它作为“代际融合”的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银发需求”与“青春力量”在政策引领下双向奔赴 。
以梧桐之根扎牢服务热土。春风拂过梧桐新叶,一群身着青绿马甲的志愿者再次踏入椿萱茂护理院。“小蔡,你们来啦!”82岁的王桂芬奶奶早早守候在门口,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着装满水果糖的布袋,将甜蜜逐个塞进志愿者掌心。这个温暖瞬间,是师生共筑的青银共栖计划实施两个月来的生动注脚。该项目由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100余名“准照护师”担纲主力,他们以专业为帆、共情为桨,在代际交融中书写温暖故事。自3月启动以来,青年志愿者如同梧桐根系般深入3个养老机构,为127位银发长者构筑起跨越代际的心灵港湾。
用青春活力唤醒岁月芳华。在手指舞跃动的光影里,在皮影戏摇曳的幕布前,志愿者与长者们共同编织着温暖的记忆图谱。3月22日的趣味运动会上,30位老人化身“老顽童”,在杯底传球环节与大学生比拼手眼协调;4月12日认知拍拍乐游戏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李爷爷准确拍出“拳头”图案时,护理院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融入《老年心理学》、《老年康复保健技术》、《老年人活动与策划》等课程智慧的活动设计,让项目指导教师任凯倍感欣慰:“非药物干预方案对提升长者认知功能有显著效果。”
双向奔赴的情感共生。当4月暖阳洒进国投长者公寓,18位志愿者正与老人合力搭建“埃菲尔杯塔”模型。92岁的退休教师张伯伯颤巍巍递上积木:“丫头,这该放第几层?”此刻的温馨场景,恰似王奶奶那句“你们就是我的孙辈”的真情流露。在专业志愿服务之外,青年学子也从银发长者处收获生命教育的厚重馈赠——项目日志里记录着感人细节:第三次活动结束时,五位老人自发组成“银发合唱团”,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改编成对志愿者的感谢之歌。
专业赋能守护幸福晚年。4月24日,项目指导教师任凯的《小拐杖 大学问——社区老人常用移动辅具的适配及使用方法》讲座现场,30位老人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原来拐杖是要拿在坏腿的对侧手啊!”78岁的赵阿姨恍然大悟。这种“授人以渔”的专业照护培训,正是师生们践行“让青银共栖理念如梧桐叶繁茂生长”初心的缩影。当学生志愿者们将课堂所学的《老年辅助器具应用》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辅具版你画我猜”游戏时,专业性与人文关怀已悄然在代际间架起桥梁。
夕阳余晖中,新栽的梧桐幼苗在护理院花园里轻轻摇曳。青年志愿者搀扶着老人漫步林荫道,白发与青丝在春风中交织,恰似这个春天最动人的风景。那些衣袋里装着认知训练笔记、却总被老人塞满水果糖的“小梧桐使者”们,正以专业守护每一份时光的温度。当跨越年龄的温暖持续生长,关于生命陪伴的故事,终将在岁月里酿成代际和谐的醇香。
(撰稿:任凯,摄影:蔡欣妍、青春社区员工,审核:濮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