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资讯
绣艺传奇和工匠精神的经纬交织——图书馆开展“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16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投稿部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合署)

  5月14日,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之际,图书馆组织了一场苏绣文化研学活动,通过“阅读+行走”的沉浸式体验,带领20位同学走入渔庄忆沈寿,体会绣艺传奇和工匠精神的交织。渔庄,由书法家余觉建成于1934年,俗称余庄,1965年后改称渔庄,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余觉之妻沈寿(原名沈云芝)是中国杰出的刺绣大师,她被誉为“绣圣”,余觉建此庄即为纪念其妻沈寿。

01.jpg

  图书馆王卫东老师在渔庄“福寿堂”为研学小队详细讲解了沈寿传奇的一生。晚清时,余觉、沈云芝夫妇在西太后慈禧七十寿辰时进献绣作,获其嘉奖,赐“福”“寿”二字,沈云芝遂改名为沈寿。1906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设立,余觉任总办,沈寿为总教习,这是中国第一所正式的绣艺学校。沈寿一生专注于刺绣事业,将苏州刺绣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她的作品常以西洋油画和摄影作品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技法于苏州刺绣技艺中,使作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从而独创了沈绣这一苏绣的刺绣流派,在当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1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南通女红传习所,沈寿任所长兼教习,完成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

02.jpg

  离开“福寿堂”,同学们围坐在“渔亭”旁边的石凳上,翻开随身带着的《石湖记》《苏州风物》《苏州长物》等馆藏图书,热烈讨论着这位传奇“绣娘”身上所展现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她的专注执着:她一生只为一事来,即钻研苏州刺绣,她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的苏绣事业。其次是精益求精:色彩搭配要反复研究,追求高质量,达到了极致的品质,所以才有当代国家文物局的规定,沈寿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最后是勇于创新:她敢于把西方的绘画美术、摄影理念用到苏绣中,敢于尝试新的针法,有首创精神。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仿真绣的诞生。她的“沈绣”人生,是劳动奉献的一生,是展现工匠精神的一生!她将心血和智慧融入绣品,使绣作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她的绣艺传奇,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是二者的经纬交织。

  本次文化研学活动是图书馆开展的“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系统活动之一,本周还将举办“工匠精神主题图书展”“未来工匠主题读书会”“工匠精神主题海报设计赛”,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

(撰稿:王卫东,摄影:刘禹泽,审核:薛若雯)

地址:苏州新区科华路28号 邮编:215009 邮箱:swybgs@szhct.edu.cn
版权所有:新葡的京集团8814(vip检测站)股份有限公司苏ICP备10022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