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双高校”建设步伐,5月23日,学校科技处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何苏丹教授作题为《靶向细胞死亡的基础与转化研究》的专题报告,学校科技处李华博士主持了讲座。
何教授主要从事细胞死亡机制及靶向干预策略研究,其相关成果已在Cell、PNAS、Nature Immu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江苏省杰青等项目,获得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担任Cell Death & Disease 等学术期刊编委、重大疾病共性机制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团队研发的靶向细胞死亡的抑制剂作为1类新药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何教授首先从细胞死亡的分类学角度切入,系统阐述了细胞凋亡、细胞焦亡、细胞程序性坏死等不同死亡方式的分子特征及生物学意义。讲座中,何教授特别强调了 RIP 激酶家族在细胞死亡调控网络中的枢纽作用,揭示了其在维持细胞稳态和应对病理挑战中的关键地位。接着,何教授展示了一系列最新实验数据,揭示了RIPK3通过磷酸化MLKL调控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分子机制,该发现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最后,针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分子机制研究,何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在肠上皮细胞中 RIPK1/RIPK3 调控 GVHD 炎症级联反应的机制,并提出了新型 RIPK1 激酶抑制剂作为 GVHD 治疗的非免疫抑制剂疗法的新策略,为 GVHD 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次讲座涵盖了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链条,不仅加深了我校科研人员对细胞死亡机制和抗肿瘤免疫应答等调控机制的理解,同时也激励大家在科学研究中树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应用”的系统性思维,从而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这将有助于我校争取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在产学研方面的科研影响力,推动形成“科研-教育-产业”的良性生态闭环。
(撰稿:孙裕铃、李华,摄影:孙裕铃,审稿:闻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