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30 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 + 思政” 微课展示活动暨课程思政主题研讨会,在我校木渎校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基地“中药科普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学校宣传部牵头,药学院、公共基础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探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新路径。
药学院谈如蓝老师以 “饮雄黄酒” 这一端午传统习俗为切入点,生动阐释雄黄药材的特性、功效与科学使用规范,将中医药知识融入民俗文化,为师生带来一堂深入浅出的中药科普课。公共基础部冯敏老师则以 “端午文化与苏州精神” 为主题,通过伍子胥传说、斗百草习俗、端午诗词等内容,深入挖掘苏州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精彩纷呈的微课教学,既传播了专业的中药知识,又让师生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
微课后,2024级中药材生成与加工班的同学们走进药田,在中药学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与今年植树节亲手种下的药苗亲密接触。思政课堂、劳动教育课堂被搬到田间地头,学子们在躬身实践中既掌握了“辨草识药”的专业本领,更树立了“医者仁心”的价值追求。
在主题研讨环节,来自三部门的教师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围绕构建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展开深入探讨。老师们从发挥思政课程核心引领作用、强化传统文化课程素质浸润功能、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功能、凸显中医药专业课程特色主体价值等维度出发,深入挖掘中医药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与鲜明特点。大家一致认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的价值契合,是医药卫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武智在主持讲话中表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育人资源,凝聚育人合力,产出高水平教研课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愿与各专业学院老师携手同行,共同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落实。
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宋悦宁致辞,他表示思想是指引行为的灯塔,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已成为广大专业教师的行动自觉。
公共基础部副主任薛莹指出,本次活动突破课堂边界,紧密结合时令及地域特色,是“五育并举”推进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基地的教育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内部培育与外部宣传,深化各院部间的协同合作。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思瑜提出:一是立足文化根脉,深刻把握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内核;二是聚焦融合路径,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三是锚定育人目标,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实施方向。希望以此次研讨为药引,让“仁心仁术”的种子在“大思政”土壤中生根,培育更多既能“望闻问切”又懂“修身济世”的医药卫生栋梁,为文化强国与健康中国双战略贡献苏卫力量。
(撰稿:马无纤,摄影:李强,审核:武智)